新闻中心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> 媒体聚焦> 正文

交汇点:对话“执笔人”| 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:向新提质 向高聚力

发布时间:2024-04-09 浏览量:

近日,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接受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主题专访时表示,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、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,学校一直坚持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,在优势学科专业布局、国家级平台建设、高水平科技创新、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。学校正在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、学科拔尖筑峰、人才荟萃竞秀、科研提质赋能、开放办学跃升、治理能力提升等六大行动,以科技创新为要义,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,向新提质,向高聚力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展现更大作为。

记者: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创新是核心要素,基础和先导靠教育。高校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关键交汇点,肩负着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的双重任务。一直以来,江苏大学都很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,现在已经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千分之一,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科技创新高校50强、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50强,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,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2位。请问邢校长,江苏大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,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破解一些关键领域的“卡脖子”困境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?

邢卫红:高校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。江苏大学的优势是学科门类齐全,专业特色鲜明,拥有农业工程、食品科学与工程等A类学科。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、农业强国强省,我们积极谋划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集聚,以全面实施“六大行动”为抓手,一体化推进师资队伍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,在高素质人才支撑、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见行动、有作为、作贡献。

一是向“新”,着力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高地。新质生产力要素之一是极具创新能力的劳动者,学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需求的变化,一方面在创新人才培养上,着力建设梦溪学院、未来技术学院、卓越工程师学院、现代产业学院等,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;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,大力推进专业结构优化,布局与新兴技术、未来产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,拟新增“智能建造”“智慧农业”“氢能科学与工程”等专业,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和产教融合发展。另一方面学校深入实施金山学者计划和创新团队引育工程,着力引育产业发展急需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战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;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分类发展和多元分类考核评价体系,建立健全引育用留机制,着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“挑大梁”“当主角”,努力营造好创新人才的集聚生态。

二是提“质”,加快打造颠覆性技术创新策源地。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颠覆性技术创新。学校全面实施科研提质赋能行动,围绕农业现代化布局“未来农机、精准感知、低碳驱动、智能装备、智慧农场”等作战兵团,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给予重点支持,解决智能农业芯片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、突破智能农业装备系列关键技术,进一步提升江大农机的品牌显示度;围绕先进制造、新能源、材料化工、信息安全、生物医药等开展未来技术前瞻性战略研究,开发出持续自主运动的电驱动液晶弹性体费曼软体机器人、在Science上发表前瞻性文章,展望生物传感器等在动态脑机接口等跨学科交叉领域的应用前景,努力成为未来技术的策源地。

记者: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、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,江苏大学推出“095工程”,打造农业工程高峰学科集群、打造智能农业装备研发重要平台、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人才培养重要基地……在去年还联合研制出全球首款新能源无人驾驶智能拖拉机、混动电驱无级变速拖拉机,打破了国外无级变速技术垄断;助力句容市列入首批“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”等等,可以说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卓有成效。请问邢校长,围绕创建农业工程一流学科,学校将如何更好地书写“农”字文章?

邢卫红:江苏大学坚定不移把服务农业强国强省建设作为最高追求,重点在提升智慧农业科技支撑度、农业人才培养契合度上下功夫、求突破。

一是在支撑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。全力创建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,以牵头成立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为抓手,打造多位一体的涉农科研创新体系。开展国家农机装备发展战略及行业需求研究,提炼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瓶颈问题,采用“揭榜挂帅”“竞争申请”“定向邀请”等方式,组织开展“基础研究—装备研发—产业转化”贯通研究,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
二是在提升农业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。深入推进“新农科”“新工科”融合建设,培养具有创新思维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且拥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农业人才。更加注重知农爱农、学农为农教育,以魏巧等兼职教授为榜样,带动更多青年扎根农业,建立校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,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感知乡村振兴成果,引导青年学生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、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。

记者:名城育名校,名校润名城,江苏大学地处镇江,城市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滋养的沃土。近年来,校地携手推进名城名校协同跃升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近3年,江苏大学与镇江相关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千余项,解决了数百个企业技术难题,服务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请问邢校长,接下来在校地校企合作创新方面将会推出哪些举措,来携手书写协同跃升新篇章?

邢卫红:江苏大学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,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服务地方发展需求等方面已有非常深厚的基础,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,探索实施“服务镇江行动”,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支撑。

一是聚焦产教融合,加强专业人才供给。围绕镇江“四群八链”产业布局,开展产业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,优化专业结构和招生计划,探索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模式,建好江苏大学储能技术与应用培训中心等工信部培训基地,更好地发挥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主阵地作用;开展镇江企业品牌宣传活动,让更多的优秀毕业生留在镇江工作,服务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
二是聚焦产业集群,加强科创平台创建。面向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,充分利用江苏大学梦溪校区资源,探索创建数智农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,集聚海内外智慧农业领域的优秀人才,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,成为镇江高端人才的集聚地、未来农机的策源地,为镇江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。

三是聚焦校企协同,推动成果转化发展。深化与镇江链主企业如索普、大全等全方位深度合作,探索围绕产业链共建联合研发中心,推进科研人员双聘制,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,形成“企业出题、学校答题、市场验题”的合作共赢新模式,推动更多的原创科研成果落企转化,为产业强链补链作出江大贡献。

文章来源:交汇点 2024年4月9日

文章链接:https://jhd.xhby.net/share-webui/detail/s6614e7e3e4b09dde337ffcd0